本文作者:李豐攸
長期研究西方哲學
對人和事有著獨特的理解
三思而后行,這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今天,我們對這個成語,應該說都能理解,都能流暢地應用。它是我國傳統經典中的一句經典話語。它出自2000多年前,具有深刻的道理。經過了2000多年。到了今天,進入一個大信息的時代,信息量的增加,所有文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會發生大的變化,否則它就是一個衰敗、破潰的文化。因此,必須與時俱進,“三思而后行”我認為也必須重新認識。
“三思而后行”這是一個很好的命題,它里邊含著很深的認識論哲學思維或者說它是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統一體。“三思”是認識問題,“而行”則是實踐,是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今天做了一個簡單的學習交流匯報,主要談“三思”。
出處和原意
“三思而后行”這句話出自于《論語·公治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這個人以事情總是反復思考再行動,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之后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很多,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也是一個異人)對這句分析認為:“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成小器。”另外還有不少解釋,特別是對孔子說的“再斯可也”。就分為兩種解釋:一種認為,孔子也是謹慎之一,說的是再多想幾次;另一種認為,孔子認為他想的太多了,想的太多,容易失去機遇,或想的太多就不太會去做了。因為矛盾永遠存在,想的再多不可能沒有矛盾。
一個詞的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內涵外延會有變化,價值也會有變化——即褒貶的變化。這一詞出現在論語里,應該是貶義的,這可能與孔子及儒家對季氏的看法有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化,現在這個詞轉向了褒義。現在人們普遍的理解是:做事謹慎,小心穩妥;或者是考慮周到后,然后再去操作執行。這里的“三”不是指一個確切的數字,而是指多的意思,或再反復意思。
這句話的故事背景。
“三思而后行”這句話,說的是春秋時代魯國正卿,姓姬,氏季,名行文,謚號文的一個人,后世叫季文子,做事謹慎小心,思慮周全。
在古代能叫“子”的,也應該是一個賢人或君子,至少是一個有影響、有作為、有地位的人。
(一)季文子何許人也。
季文子是周文王之后,是周朝開國功臣,為周朝創立宗法禮樂制度的周公旦的(即文王之子,武王之弟),17世左右后世孫,因為魯國是周公旦的分國了,是魯桓公(魯國十五任國君)之重孫,是魯桓公四子公子友之孫,是魯國著名的三桓之一,從季文子始,季氏一直是三桓之首,執掌魯國的朝政。
(二)季文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第一,季文子是一個政治家。從公元前601—568年為魯國上卿,執掌魯國朝政33年。先后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王。并以他開始及其子孫,一直團結聯合三桓,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共同進退,共輔魯國。并自季文子之后,其后代的一直為三桓之首,為季氏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子孫共執掌魯國朝政200余年。